德国
德国 Germany | |
---|---|
![]() | |
基本数据 | |
全称 | 德意志帝国 |
首都 | 无(任何有皇帝的地方) |
地理位置 | 欧洲 |
名称 | 德国 |
人口 | 估计2630万(1780年) |
领土面积 | 估计1050年有100万平方公里 |
高级数据 | |
可选领袖 | 腓特烈·巴巴罗萨 |
特色单位 | U型潜水艇 |
文明特性 |
神圣罗马皇帝, 自由帝国城市 每座城市都能建造比平常多一个区域(无视 ![]() |
德国(Germany)是《文明VI》中的一个可选文明。
可选领袖
腓特烈·巴巴罗萨 - 钢铁王冠文明特性
特色单位
特色区域
默认城市
- 柏林
- 科隆
- 多特蒙得
- 纽伦堡
- 不来梅
- 奥格斯堡
- 明斯特
- 雷根斯堡
- 爱尔福特
- 吕贝克
- 弗莱堡
- 维尔茨堡
- 法兰克福
- 汉诺威
- 罗斯托克
- 什未林
- 莱比锡
- 波恩
- 埃森
- 斯图加特
- 德累斯顿
- 杜塞尔多夫
- 沃姆斯
- 亚琛
- 波茨坦
- 马格德堡
- 美因茨
- 海德堡
- 特里尔
- 乌尔姆
- 汉堡
历史资料
日耳曼部落与法兰克王国
罗马帝国曾多次入侵并占领了日耳曼部落的领地,西元100年时日耳曼部落占据着现今德国的大部分地区,而奥地利、巴伐利亚南部及莱茵兰西部则为罗马帝国所管辖。随着较大部落的出现以及匈人的西移,罗马帝国势力逐渐衰弱,此时法兰克人趁机占领了大片土地,建立起法兰克王国。
神圣罗马帝国
843年日耳曼地区分裂,出现的东法兰克王国为神圣罗马帝国的雏型。
奥托一世于936年成为德国国王,在962年经加冕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,但统治期间皇权遭到削弱。在奥拓王朝、法兰克尼亚王朝和苏普林堡家族统治之后,游戏中的德国领袖“红胡子”腓特烈.巴巴罗萨1155年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,成为腓特烈一世,开创了霍亨斯陶芬王朝。他企图把王室直辖的领地连成一片,并对意大利有强烈的兴趣,其称号“红胡子”意思是这位入侵者在意大利残杀无辜,让意大利人的血染红了他的胡子。霍亨斯陶芬王朝期间,德国影响力向东南扩张,进行了东向移民运动。1356年的《金玺诏书》确立了帝国的基础政治结构。
18世纪,神圣罗马帝国由近1,800个领地所组成,并建立了帝国政治体,在其神权、世俗及世袭邦国中确定了一定程度的地方自治权。1740年查理六世过世后,因为无子嗣而产生了继承权问题。自1740年起,奥地利同普鲁士王国的二元之争主导了德意志地区的局势。法国大革命战争及帝国议会最终会议之后,多数世俗的帝国自由城市均为各王朝吞并,而神权领土则被世俗化并吞并。1806年帝国终结,多数德意志邦国为法国所统治。在拿破仑战争期间,法国、俄罗斯、普鲁士及哈布斯堡对德意志地区的霸权展开了争夺;战争于1815年终结。
德意志邦联及德意志帝国
拿破仑一世战争失败后,欧洲各国于1814召开维也纳会议,并建立由39个主权邦组成的德意志邦联。受法国大革命影响,年轻知识分子开始思考建立一个具备中央集权政府的民族国家,但遭到肺特烈·威廉四世的挫败。威廉四世的继任者于1862年任命奥托·冯·俾斯麦为普鲁士首相,主导普鲁士改革及建军政策。1864年普丹战争及1866年普奥战争获得胜利后成立了北德意志邦联。之后北德意志邦联的扩大与法国引起冲突,普法战争在1820年爆发。法国战败后,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皇帝,宣布成立德意志帝国,首都设于柏林。之后德国不断扩张,其殖民者在西南非进行了种族灭绝行动。
1914年奥匈帝国王储弗朗茨·斐迪南遭遇刺杀,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。在四年的战事中,德国损失严重,超过200万名军人死亡。1918年11月11日停战协定签署,德军士兵返回国内。同年11月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,威廉二世及各邦国统治者被迫逊位。新政府于1919年签署《凡尔赛条约》。作为同盟国成员,德国接受其为协约国所败。德国民众认为条约不公且使德国蒙羞,史学家日后称这一态度最终导致了阿道夫·希特勒的掘起。
威玛共和国及纳粹德国
1918年11月德国革命初期,德国宣布改行共和制。之后的德国进入了一段文化及艺术生活的自由繁荣期,但对《凡尔赛条约》的恨意仍旧存在。1929年全球范围的大萧条对德国造成了冲击,到1932年失业率高达30%。1932年7月德国联邦选举中纳粹党获胜,次年阿道夫·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总理。1933年政府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极权主义国家,通过全民投票退出国际联盟,并开始重新武装化。1935年,当局宣布不再履行《凡尔赛条约》。
在奥地利地理并占领捷克斯洛伐克之后,1939年9月1日德国对波兰展开入侵,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。至1942年,德国及其他轴心国占领了欧洲和北非大部分地区,但1943年苏联于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获胜,德军自此连续遭遇失败。1944年6月,盟军在法国登陆,苏联向东欧推进,到年末时西方盟军已进入德国境内。在希特勒于柏林战役中自杀身亡后,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,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终结。
东西德分裂时期
德国投降后,德国领土及柏林由同盟国划分为四个军事占领区分区占领。1949年5月23日,法国、英国及美国占领区合并,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(西德),1949年10月7日,苏联占领区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(东德)。东德首都设于柏林,西德将波恩设为临时首都,以强调两国分治仅为暂时性的现状。
西德为议会民主制共和国,执行市场经济;东德是东方集团国家,采行苏联式计划经济。1961年建成的柏林墙旨在阻止东德人逃亡西德,成为了冷战的象征之一。直到1989年柏林墙倒塌,这一行为成为了共产主义垮台、两德统一和东德转型的象征。
1990年9月12日,四个占领国签署条约、放弃了投降书中获得的权力,德国重获完整主权。1990年10月3日,两德统一。
两德统一与欧盟
统一的德国被认为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扩大延续而非继承国,由此其获得了西德在所有国际组织中的成员资格。1994年的《柏林-波恩法案》让柏林重新成为统一德国首都,而波恩则获得了“联邦城市”这一独有地位。
统一后,德国在欧洲联盟中日渐扮演重要角色。1992年德国与其欧洲伙伴共同签署了《马斯特里赫特条约》,1999年建立欧元区,2007年签署《里斯本条约》。[1]